“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如果要找最符合这句话的高校,小编认为,北京协和医学院必定算一个。
“大师”对于高等院校而言,既影响着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又是高校能否产出前沿科学成果的必要动力。尤其是医学这样一个专业壁垒极强的领域,医学人才的培养,培养团队的专业知识、临床经验、学术底蕴等都十分重要。
放眼我国的医学院校,协和的师资力量可以说“难有敌手”。就说2024年最新召开的“国家工程师奖”表彰大会,在50个被授予此项荣誉的团队中,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的眼科诊疗技术研发团队是唯一一支聚焦医疗健康领域的研发团队。
这时候可能有同学想问:这支团队不是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吗?打开学校官网我们会发现,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前还有六个大字,正是“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管理体制特殊,实行的是中国医学科学院与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合一的管理体制,有着中国医学科学院的加持,该校师资队伍自然是“巨星阵容”。
究竟怎样的团队称得上“巨星阵容”呢?该校可是汇聚我国两院院士等顶尖学者规模最大的医学院校,现有两院院士26人、国家杰青45人等等国家知名学者。要知道,我国两院院士每两年增选一次,每次不超过60人,细分到各个领域就更加稀少,协和光是拥有院士数量上就已然“一骑绝尘”。
都说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水平的师资力量,这一点在协和上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在2022年,白岩松曾经直播采访过来自协和的四位中国医学界领军人物,全网播放量超过500万人。在这场访谈中,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胡盛寿院士谈到,他也曾在协和接受教育。这里有最好的老师言传身教,“老师乐道”的精神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同时,协和的教学文化,即将书本教育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让当年还是学生的胡盛寿教授从实践中生动和透悟地理解了知识对于专业发展的沉淀作用。
相信很多有志于进协和学医的学子,是奔着“将来成为大师”的宏愿而来。白岩松在访谈中就此提出两个略显犀利的问题:“学生想成为大师应当由谁引领?今天的协和还有张孝骞、林巧稚的存在吗?”
小编通过几位学者的回答,总结出:协和的老师能传递给学生基础知识、临床能力、人文修养等等,再到高一个层次,协和引领整个医学、临床医学和基础前沿医学的发展,这所能提供给学生的是充足平台资源与无价的学术氛围。至于后一个问题,现在的协和学者中,有数不胜数的、还活跃在临床、教育一线医学大家,在他们身上仍然有着张孝骞教授、林巧稚教授等先辈的专业实力与精神。
医学是一个悲悯伟大的学科,需要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揭示未知。在医学教育过程当中,需要老师传授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培养终生学习能力,培养对这份职业坚持和坚守。北京协和医学院之所以担得起“大学之大,在于大师”的评价,众多的科研成果和其培养出的优秀人才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
本站通过AI自动登载部分优质内容,本文来源于网易号作者:志愿优选君,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旨在传播优质文章,无商业用途。如不想在本站展示可联系删除